重大科技報道(以“探月工程”為例)公眾認知框架的調查問卷
卷首語:
尊敬的受訪者,您好!我們正在進行一項關于公眾對重大科技報道認知框架的研究。您的回答將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公眾對重大科技議題的認知情況。本問卷采用匿名形式,您的個人信息將得到嚴格保密。感謝您的支持與配合!
1. 您的性別是:
A. 男
B. 女
2. 您的年齡段:
A. 12-17歲
B. 18-45歲
C. 46歲及以上
3. 您的最高學歷是:
A. 小學及以下
B. 中學(初中/高中/中專)
C. 本科學歷
D. 研究生學歷
4. 您的職業(yè)(專業(yè))背景:
A. 科技從業(yè)者
B. 非科技從業(yè)者
C. 其他(請注明)
5. 您主要通過哪些渠道獲取探月工程相關報道?(多選)
A. 綜合類報紙(例如《人民日報》)
B. 科技類專業(yè)型報紙(例如《科技日報》)
C. 電視新聞
D. 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
E. 人際討論(家人、朋友、同事)
F. 其他(請注明)
6. 您驗證媒體報道中的技術細節(jié)的方式:
A. 查閱論文
B. 專家解讀
C. 其他媒體或平臺
D. 不驗證
7. 您認為探月工程對國家發(fā)展的主要貢獻體現在哪些方面?(多選)
A. 提升國際科技競爭力
B. 推動基礎科學研究(如月球地質、天文觀測)
C. 促進民生技術轉化(如導航、材料技術)
D. 增強民族自信心與凝聚力
E. 塑造科技強國國際形象
8. 您如何看待媒體報道中“探月精神”(如追逐夢想、協同攻堅)的傳播效果?
A. 有效激發(fā)公眾對科技事業(yè)的熱情
B. 形式化口號,缺乏實際意義
C. 無感,無明顯效果
D. 其他(請注明)
9. 您認為“玉兔號月球漫游日記”這類擬人化敘事方式傳播科技知識的價值是?
A. 降低理解門檻,提升科普效果
B. 增強情感連接,培養(yǎng)科學興趣
C. 塑造親切的國家科技形象
D. 實際價值有限
E. 產生誤導,適得其反
10. 您認為媒體塑造的“科技強國”國家形象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現實?
A. 完全反映
B. 大部分反映
C. 部分反映
D. 小部分反映
E. 完全不能反映
11. 您對“探月工程顯著提升了中國國際科技競爭力”這一說法的認同程度是:
A. 非常認同
B. 比較認同
C. 比較反對
D. 非常反對
E. 不確定
12. 您對媒體報道中如“突破性成就”等模糊性表述的信任程度是?
A. 完全信任
B. 比較信任
C. 一般
D. 比較懷疑
E. 完全懷疑
13. 看到“航天強國”、“科技強國”等媒體標簽時,您的主要感受是?
A. 自豪自信
B. 認可但希望增加更多實質內容
C. 無特別感受
D. 反感,認為過度宣傳
E. 其他(請注明)
14. 探月工程的相關媒體報道是否增強了您對我國科技發(fā)展的信心?
A. 顯著增強
B. 有所增強
C. 沒有影響
D. 有所降低
E. 顯著降低
15. 您是否知道嫦娥六號采集的月壤樣品重量?
A. 1312.8克
B. 1578.4克
C. 1935.3克
D. 不知道
16. 以下哪些技術屬于目前中國探月工程已實現的核心突破?(多選)
A. 月壤密封封裝技術
B. 地月通信中繼技術
C. 載人登月設備研發(fā)
D. 月背智能避障系統(tǒng)
E. 不知道
17. 您與家人/朋友/同事/同學討論探月工程的頻率是:
A. 經常
B. 偶爾
C. 很少
D. 從不
18. 您認為周圍人對探月工程的看法是否影響您的認知?
A. 很大影響
B. 有一定影響
C. 影響較小
D. 無影響
19. 面對復雜的科技新聞,您更傾向于?
A. 深究技術細節(jié)和原理
B. 關注社會意義和影響
C. 通過報道中的情感元素和故事來輔助理解
D. 大致瀏覽,不深入思考
問卷結束,感謝您的參與!
關閉
更多問卷
復制此問卷